题记:近日,我校青年教师朱芳受邀参加全国青椒论坛,做交流展示。全国青椒论坛是依托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由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精心打造的思政品牌,是全国高校青年思政教师交流和展示的重要平台,5年来青椒论坛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中影响越来越大,本次朱芳老师受邀参加青椒论坛,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在全国青椒论坛做交流展示分享的教师。
朱芳老师系统全面介绍了我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重要讲话精神,在推动我校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构建金课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现将交流发言稿刊发如下:
牢记“八个相统一”,提升高职思政课“三性一力”
——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对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年来,我校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职业院校育人特色、思政金课建设标准,落实“八个相统一”,不断打造思政金课,为提升高职思政课“三性一力”建设做了深度探索和尝试。下面我将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简称德法课)为例与大家从以下四个方面分享交流。
具体如下:
教学理念:突出实效育人
倡导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主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目标统一、因材施教”突出实效育人的教学理念。
结合德法课程教学目标以及高职院校各专业人培方案创设情境教学。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性设置多样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主要依托校内思政VR沉浸式体验馆、四大教育基地以及六大实习实训场地,校外主要依靠内蒙古本土资源,结合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从而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去学习体会和感悟,从而实现政治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示例:在理想信念这一章节,建筑工程专业学生参观校史馆,去体悟学校发展的艰辛历程、去了解优秀校友的成长经历以及为社会国家做出的重要贡献,从而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厚植家国情怀;而作为康老专业的学生,组织学生到养老机构进行慰问学习,切身去体会这份职业的光荣与伟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理想。
通过情境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职业性,实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目标统一、因材施教”,以促进实效育人目标的达成。
教学内容:把握精准思政
体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实现模块化、专题式小班教学。
要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就必须以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的原则为引领。其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论素养,内容要做到以理服人、落实价值引领、直击社会现实,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依托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教学团队根据学情和教学目标的确定将教材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
课程内容的任务化设计和专题式讲授。
吃透教材,深入研究整个教材内容内在关联性,充分利用系统化思维,使得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根据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整合模块,在坚持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前提下,以专题式讲座突出职业特性,使课程内容构建更加科学、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实践要求。
探索分众化小班教学。
德法教研室实行教学团队二级学院包联制,教学团队对接二级学院。因师资有限,又要实行小班教学,所以在全校的八个二级学院中我们分为上下两个学期,每个学期四个学院开设德法课,为便于管理和实施有效精准的思政教学。
示例:以德法课“道德篇”为例,教学团队对接建筑规划学院古建筑专业,根据学情调研、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将该模块内容的教材体系整合为“筑基:筑社会主义道德之魂;——溯源:寻社会主义道德之根;——明德:塑社会主义道德之形;——践行:感社会主义道德之用”四个专题的教学体系,全程选取了一生择一事,一事终一生的“敦煌守护神”人的感人故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为主线,结合古建筑专业职业特性,打造了四堂不同场景的思政课,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去感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道德育人体系,特别是引导古建筑专业的学生强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坚守,培育大国工匠精神,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讲好本土红色故事。
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一定要了解学生,这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逻辑起点。从他们的学习内容入手,熟悉的内容入心,融入本土特色文化。课程团队将内蒙古大地上各种优秀文化的系统集北疆文化带入课堂,契合课程内容,增强了理论的生活气息与情感的温度,由一个人、一个城的故事到一个省、自治区到一整个中国,由小见大厚植家国情怀。

示例:
教学模式:力求德技并修
德技并修通过育训结合的方式,将教育与训练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融通,育人和育心相结合,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隐性教育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切实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也是我校思政课多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
突出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采取双主体联动教学。
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切实提高育人成效,就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打破传统的一位教师单向传输“满堂灌”方式,改为双向交流的团队式教学。
德法课团队,四人一组共同完成团队教学。在授课模式方面,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手段无痕对接融入课堂。特别在疫情期间,教学团队开发了云端教学新形态,实现了与学生实时对话教学。
示例:德法课“思想篇”人生观就采取了访谈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线下理论教学,线上合班研讨,教师组成团队集中答疑解惑,这种云端对话使师生真正实现交互共进,体现了教育的双主体联动和教学相长的规律。
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三三制”专题教学。
“三三制”专题教学将单一课堂拓展为复合型课堂,即理论讲授、讲座教学和实践教学同时开展,理论讲授为主要课堂,系统化统一组织完成,讲座教学以专题式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力求实现品牌化。通过多层次课堂逐级吸引学生从不同维度参与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实践中验证真理、提升能力,有获得感和成就感。
为突出实践教学针对性,依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德法课实践课对各专业实践项目的设计各有侧重。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就“思想篇”——中国精神章节设置实践项目“领航微光·时代新人”舞台剧表演;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就“道德篇”设计实践项目:辩论赛:管理是管人还是管事儿;建筑工程专业“思想篇”——理想信念章节设计实践项目:人物访谈,做成功的职业人;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就“法治篇”设计实践项目:“道与法”现场主题演讲;建筑设计专业“道德篇”设计实践项目:领悟工匠精神,做好匠心青年。
近年来教学团队还组织了“红色中国的那些记忆”“信仰的力量”“德润人心、筑梦工匠”“创新创业论坛”“完美人生、辩出自我”等多个品牌实践活动,确保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渗透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德技并修。
可以说以上通过理论讲授、讲座教学、实践教学,“三三制”专题教学既扎实了理论,又突出了学生的职业特性,同时验证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突出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落实“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新模式推动全方位育人。
(1)德法+党建
师资共用,思政教师发挥专业优势做党建,党务干部理论转化实践讲思政,建立教师发展共同体,实现共赢。目前学院有两个党支部,其中一个是德法教研室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研室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党支部,支部通过两个教研室主题学习、集体备课、主题研讨、教学展示、现场参观、现场教学等形式就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的落实融入德法课程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德法+课程思政
建立政治引领,专业协同的思政“大课堂”。德法教研室老师深入二级学院,每学期不少于三次参加二级学院专业课程的集体备课,双方支部做联合主题党日等,邀请所带班级专业课老师进入思政课堂共同授课,旨在达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3)德法+竞赛
除了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外,团队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中悟”,最终在一些比赛的赛事上效果显著。团队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如全国、全区大学生领航计划、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劳动教育比赛等多项赛事,邀请学生参加教师的教师业务能力大赛,参与课程录制,让学生更好的深入理论认知和实践探索,最终师生共同打造了多堂思政微课并上传宣传平台。
(4)德法+多元场域
第一,VR沉浸式教学+现场教学,走出传统课堂,让课程更加鲜活。
此教学法可以提供给学生更加真实学习体验。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体验和感受特定的学习场所。比如一些红色场馆,具体事件的人物及地理环境。这种真实的学习体验和学法就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帮助他们更快的掌握和理解知识,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建立宣传平台。
除守住传统的课堂阵地,还要守住课外阵地。德法教研室组织学生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哲思学社学生社团,搭建维护了“微言习语”微信公众号,以及哔哩哔哩视频号。就学生参与课堂内外活动的情况、师生的微课作品和对生活学习工作的感受进行发布,在课程团队指定专门教师进行公众号发文指导和维护及负责解答学生的后台提问,使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更加平等、自由。通过有形塑造和无形融入,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使学生有更多的获得感。
最终努力构建了“1+x”大思政课新格局,为德技并修的育人模式提供了全方位多角育人资源和路径。
教学评价:探索多元评价
在教学评价方面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添加了增值评价部分。增值评价一方面体现为评价主体多元,二级学院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学生、家长、企业导师参与评价,根据其日常行为和思想的变化给与一定的综合评判。另外一方面体现为评价内容多元,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情况、志愿者服务情况等其他提高德育综合素养的项目类别给与积分评价。最终与课程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共同构成课程考核结果,通过知识图谱给学生画像,掌握学习效果。
从实效育人的教学理念、精准思政的教学内容、德技并修的教学模式到多元的教学评价,在打造思政“金课”探索与尝试的全过程始终以落实“八个相统一”为抓手,以提升思政课“三性一力”为目标,坚持政治性与理论性的统一,强化针对性与亲和力的统一,促进思想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最终使思政课真正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起到了沟通灵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实效,真正成为“教师真心热爱、学生真心喜爱”的思政课。